
據財新中國統計,11月制造業PMI為51.5%(國家統計局統計為50.3%),高于10月1.2個百分點,已連續兩個月位于擴張區間,證明經濟在企穩回升跡象明顯。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續協同發力,相關政策對企業信心的提振效果顯著。
無論是財新PMI還是官方數據,都指向同一個趨勢——供需雙增、外需回暖,市場信心得到提振。
然而,面對就業低迷與外部不確定性,這一復蘇能否持續?制造業是否將成為經濟筑底回升的關鍵動力?
供需雙增成為制造業擴張的核心動力。
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創2024年7月和2023年3月以來新高,得益于需求改善和新產品推出。
就業指數雖邊際改善,但連續三個月低于榮枯線,顯示就業壓力仍存。
同時,新訂單增加帶來的積壓工作量推動采購量指數升至四年新高,尤其是中間品原材料采購大幅增長。
產量增加及貨運延誤導致產成品庫存連續六個月上升,也有企業主動補庫存以應對潛在波動。
企業信心持續回升,生產經營預期指數達八個月來高點,接近長期均值。制造業企業普遍認為,政策支持和經濟環境改善將推動未來銷售增長。
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指出,11月制造業在供需擴張、庫存回補、信心提升等方面表現突出,但就業市場低迷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仍是短板。
經濟短期筑底跡象明顯,但需關注政策效果的持續性和外部壓力對未來的影響。
11月的亮眼數據無疑為中國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。然而,經濟復蘇的道路并非坦途,結構性和周期性挑戰依然嚴峻。